「喉癌」是男性常見的癌症,台灣每年大約有500人罹患喉癌,發病率佔全身癌症的1~5%。好發年齡為40~60歲。是耳鼻喉科頭頸部癌症的第3位,僅次於口腔癌與鼻咽癌。 常見以聲音沙啞、呼吸困難為其關鍵症狀。
呼吸困難
不是所有的藥物過敏都會馬上出現,有可能第一天吃沒事、第二天吃也沒事,直到吃到第三天或是甚至有人連續吃了數天、數週的藥物之後,身體才開始有反應。因為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制的不同,過敏反應出現的時間點也不一樣,依據發作時間的差異,可分為兩種類型:立即性藥物過敏、延遲性藥物過敏。
血液是人體循環的重要關鍵,除了運送各種細胞所需的營養素,也會含有死去的細胞、發炎物質及氧化的脂肪等,但若是這些物質太多,就容易讓血液變得濃稠,進而妨礙血液循環。當血液變得黏稠,血流減慢,就會導致血管壁出現垃圾堆積,逐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,發生腦栓塞、中風等疾病。
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問題,發作起來又急又猛、搔癢難耐,會在皮膚上出現各種形狀的隆起斑塊,紅腫、搔癢、刺痛、灼熱,蕁麻疹也可能影響口腔黏膜,偶爾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呼吸困難。
聽到「心臟肥大」,可能很多人以為是心臟「腫」起來了,但其實患有心臟肥大不會有什麼症狀,一般和心臟相關的症狀像是心悸、呼吸困難都不會有,看到這邊你可能會很疑惑,那「心臟肥大」到底是什麼?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?
秋天的空氣較為乾燥,因此有氣喘的人在入秋後要特別注意,且季節交替及轉涼的關係,是過敏性鼻炎、氣喘好發的時節。有呼吸道過敏者都要進入備戰狀態,經統計在這段時間出現呼吸道症狀惡化的患者,就增加了15%之多。若無妥善控制,多次求診、住院次數越多,不只會影響肺功能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(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,簡稱 ARDS) 這個醫學名詞近年在臨床醫療界,尤其在重症醫學領域中,相當引人注意,其受重視程度不亞於敗血症,再加上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,該疾病更是不容輕忽。
國內本土疫情升溫,單日確診數持續破百,近日更有多起新冠肺炎確診者,在家猝死的案例,對此,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上表示,這類猝死的案例在國外其實很常見,且國外媒體還替這樣現象取名為「快樂缺氧」(Happy Hypoxia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