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近日正面臨嚴峻的疫情,Omicron病毒持續擴散,相關的醫師、專家學者都預計未來至少有300多萬人被病毒感染,所以現在可說是「人人有風險、到處都有病毒」。其重症科黃軒醫師建議大家,在疫情嚴峻時可準備一些「工具」與瞭解疫情相關的知識,才多少能夠應付疫情,而非全都不做。
一、了解自己症狀,不自亂陣腳
Omicron 病毒大部分是無症狀為主,若有症狀,也似輕症狀為主。而感染最常見的5大症狀,主要為頭痛、喉嚨痛、流鼻涕、打噴嚏、身體疼痛等,這些症狀和感冒很像。
二、自備快篩工具
快篩試劑有5大使用時機
- 1.有和確診者接觸史
- 2.有與確診者足跡重疊
- 3.居住地方是omicron病毒熱區
- 4.一直反䨱出現呼吸道症狀
- 5.出入醫院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
哪些症狀持續,必須快篩?
若有以上3大症狀之一且持續3天,比如有喉嚨痛、咳嗽或是流鼻涕等狀況,最好做一下PCR篩檢或是快篩。
快篩需要多少次?
在台灣從2022年4月20開始
1.居家隔離者
安排1次快篩或PCR,之後在隔離期滿當日再快篩1次,計共兩次
2.居家檢疫者
則是入境採檢1次PCR後,在10天檢疫期滿時再快篩1次即可,計共只有一次快篩。
另會提供備用快篩試劑1支,如果出現症狀時仍然可使用。
三、常備一些藥物
由於Omicron 病毒類似感冒症狀,民眾可以準備的藥品,也是跟一般緩解感冒症狀差不多。
- 一、乙醯胺酚可以解熱止痛,包括喉嚨痛、發燒、頭痛。
- 二、止鼻水藥(抗組織胺),可以緩解流鼻水、過敏症狀。
- 三、止咳藥,那是因為Omicron 病毒感染引起的大部分都是乾咳。
- 四、腸胃藥,不少人感染Omicron後會腹瀉,腸胃藥可以止瀉或緩瀉,減緩腸胃道蠕動。
但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,就不要一直吃,而是可以訊視會診看醫生來診治才正確。
四、下載台灣安全距離APP
你手機中的「台灣安全距離APP」還在嗎?這是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,為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的防疫APP,如果你符合告警條件(曾與確診者於2公尺內接觸2分鐘以上)的用戶手持裝置會出現APP告警畫面,並由用戶自主向衛生單位通報。
APP主要透過藍牙比對你與身邊的人之距離,並記錄最近 14 天內的接觸史。 大家於外出活動時可能會接觸不特定風險人群,而這些接觸到的風險人群,如果有人後來確診 COVID-19,APP可輔助於第一時間通知曾與確診者有接觸之人員,發掘可能的風險個案。
病毒高峰危險期
遵守「6點」加強防疫新生活!
最後還是要提醒民眾,現在是 Omicron 病毒危險時期,我們要有「加強版的防疫新生活」。也就是除了「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安全距離」,還有必需加上「戒菸、戒酒、別熬夜」。
當全民有足夠疫苗的覆蓋率、有足夠的抗病毒藥物、有足夠快速篩檢工具,在「充分準備下」,才能進入「人工與自然的群體免疫」狀態下脫險,才是真實未來存在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