壓瘡是大家常講的褥瘡,而為什麼正名為壓瘡,是因為皮膚受到持續性壓力、剪力、摩擦力,所導致皮下組織、真皮層、肌肉或骨頭受傷的情形,所以也叫「壓傷」。主要是身體長期維持某特定姿勢,未定時翻身更換姿勢所致。
整形外科醫師 朱育瑩
不管是騎車「犁田」、跑步跌倒擦傷,在受傷的時候,最擔心的就是留下疤痕,這時候不少人會想利用貼「人工皮」,讓傷口快速癒合降低留疤機率,但其實不是每個傷口都適用「人工皮」,如貼錯反而容易造成感染,嚴重恐還會變蜂窩性組織炎。
斷指為最常見的肢體截斷,大多發生在工作時,因機械操作不當所致,其次則是交通意外事故所造成,若不幸發生斷指的狀況,第一時間該怎麼做?切斷了的手指能重新接上嗎?
最近露營、爬山呼吸芬多精、貼近大自然的行程特別夯,但山上濕氣較重且樹林蚊蟲多,噴防蚊液、驅蚊貼片,倘若還是不幸被咬,要注意叮咬傷口的變化,也不該做出這些NG行為,以免叮咬傷口惡化,導致嚴重的結果。
根據衛福部國人十大癌症統計,皮膚癌分別都在男女的前十名中,會造成皮膚癌的主因為紫外線,這幾年臭氧層遭破壞,紫外線越趨強烈,導致罹患的人數也年年增高,所以該如何預防皮膚癌,是很大的一門課題。
壞死性筋膜炎可由多種細菌感染,尤其台灣四面環海屬海島國家,從事水上活動或喜愛吃海鮮的人不在少數,所以最常造成壞死性筋膜炎的病原體,多為海水中的「海洋弧菌」,又稱為「創傷弧菌」,淡水中的「親水單胞菌」,以及具傳染性的「A型鏈球菌」。
在生活日常中,不管是煮飯、吃飯,或是工作上,常會不小心遭燙傷起水泡,這時就有個困擾了,水泡到底該不該戳破?在多數人的觀念中,都認為不能戳破,但是真的嗎?
足部病變為糖尿病病患常見的併發症,因足部血管硬化及感覺神經麻痺,使得足部感覺變差,很難察覺到足部上有傷口,造成截肢或住院,根據統計約有1/4糖尿病病患併發足部病變的問題,其中5~15%的病患需做截肢手術,所以正確的足部照護,能有效預防足部病變的產生。
只要受傷了,常會被醫生、護士叮囑「要將傷口顧好喔!」、「傷口要保持乾燥」,但「傷口真的一定要保持乾燥嗎?」,這個觀念恐怕是錯的?
想想看如果一覺醒來,突然發現半邊臉無法動彈,該有多麼慌張及焦慮,這樣的面癱又稱作「顏面神經失調」或「顏面神經癱瘓」,這確實是一個恐怖的症狀,也常被民眾誤以為是中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