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在健檢報告中看見骨密度,多數人知道是骨頭密度的數據,但你知道什麼檢查方式較準確嗎?哪些人需特別注意骨密度呢?如何才能將骨本保存,減緩骨質疏鬆?帶您完整了解。
什麼是骨密度?
顧名思義就是骨頭的密度是否足夠維持日常生活,不容易因外力而導致斷裂
如何準確的測量骨密度?
有一種方便又快速的檢查方式,以夾住腳踝的方式就能測量,但當腳踝水腫或嚴重缺水時,恐會影響測量數據,驗出骨質疏鬆。所以水分會影響骨密度的數值,建議用掃描的方式查看骨頭狀況較準確,如DXA檢查,其主要檢測脊椎跟大腿骨的骨密度。
骨密度的正常範圍
正常範圍:+1至-1
骨質缺乏:-1至-2.5
骨質疏鬆:-2.6以下
哪些族群需檢查骨密度?
1.男性大於五十歲以上
2.女性停經完之後
3.有骨折過
4.有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者
5.先天基因遺傳
把握增加骨本黃金期 30歲後骨密度直線下降
在30歲之後,人的骨密度會持續下降,所以要提前將骨本保存,而活化骨細胞最根本的辦法只有兩種,一是運動、二是吃維他命D,但需特別注意運動要做對,一般的日行萬步無助於提升骨密度,僅能增加新陳代謝與心肺功能而已,要增加骨密度需做「承重運動」,累積骨頭壓力,同時增加肌肉,骨頭才會受到足夠的力量,達到保骨的效果,例如背背包爬山、重訓等。
每日走上千步 無助於減緩骨質疏鬆
有一名50幾歲的婦人,走路時輕輕一拐小腿竟骨折變形,緊急送急診,醫生看診甚至以為是遭汽車撞傷,但婦人的家屬不大願意相信,因婦人每天走上千步路,還會吃電台買的鈣片,這也顯示走平地是無助於減緩骨質疏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