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 該怎麼緩和焦慮與擔心?

by 許 家禎

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在全球各地流行,從2019年至今,病毒來勢洶洶,也不斷出現變異,在國外動輒幾千甚至幾萬的確診數,逼著國外政府實施封城等措施,種種都超出了人們原本的預期。在台灣也是如此,默默地也戴著口罩一年多,都快忘記沒戴口罩出門的日子了,現在國內本土疫情升溫,進入三級警戒,更加擾亂了人們的生活,相信增添不少人內心的擔心和焦慮吧。

每天追蹤確診個案有無增加、疫苗有無進展,社交軟體上也充斥著各種有關疫情的傳聞,當然也少不了獵巫、仇恨與對立的言論,到了2021年的現在,仍然沒有人知道疫情何時會得到有效控制。 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監事張玨教授就提醒:「當社會面對大環境壓力,民眾可能對資訊掌握不足而產生莫名恐慌,且會本能性地排擠有風險的人。要降低恐慌,就要透過正確管道瞭解資訊」。

《BBC》的文章更整理出,人們在這段時間所顯現出的負面情緒。

五個方法趕走負面情緒

當然會有以上這些情緒,都是正常的反應,心理學家羅洛·梅(Rollo May)曾說,「焦慮是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,其特性是面對危險時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。」,但要怎麼面對這些對未知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呢?不妨試試以下這些方法吧!

1.透過閱讀轉移注意力

2.改變想法,不要老陷在負面消息中,你釋放的正能量和負能量,最後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,所以要對政府和人要有信心,就可以降低不安全感。

3.正面思考,想像疫情結束後要做什麼

4.透過網路與朋友聊天、化解憂鬱和煩惱

5.學習一項新技巧,例如:做飯、居家運動等

五字訣「安、靜、能、繫、望」

能時刻安定自我

此外,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也推廣五字訣「安、靜、能、繫、望」,讓大家平常時刻即可安定自我,有身心靈安適感。

安(safety):

促進安全。不論在居家或醫院單位隔離,安全都是最重要的。戴口罩、勤洗手,健康的監控與適當注意,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。

靜(calming):

促進平靜鎮定。好好的深呼吸、放鬆、休息、睡覺,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面思考。

能(efficacy):

提升效能感。即便是在隔離的環境,仍是有些是自己可掌握的。滑滑手機、看看書、做做運動甚至寫下心得與日記,安排作息適當轉移,找回自我控制感。

繫(connectedness):

促進聯繫。「隔離」不代表與外界失去聯繫。被隔離的民眾仍可利用現在網路與電子媒體的方便,留心各種關於疫情的訊息,利用視訊與電話,維持與外界的溝通。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、並不是被放棄,也得到紓解與支持。  

望(instilling hope):

灌注希望。跳開負面的思考,保持正向的希望。不要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,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。自我勉勵打氣,不要放棄希望。

更多文章:

別讓指甲成防疫破口!這4件事你都做對了嗎?

「清冠一號」能治新冠肺炎!?中醫師急呼籲這兩件事!

是確診者、或接觸者 第一時間該怎麼做?十大防疫注意事項1次看

戴口罩密合度最重要 眼鏡起霧就NG!?

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再現!從戴口罩到丟口罩 細節缺一不可

補充維生素C 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嗎?

防疫長期戴口罩 簡單「兩個小撇步」避免臉爛!

使用酒精消毒 少「這動作」殺菌效果大打折扣!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