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所有的藥物過敏都會馬上出現,有可能第一天吃沒事、第二天吃也沒事,直到吃到第三天或是甚至有人連續吃了數天、數週的藥物之後,身體才開始有反應。因為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制的不同,過敏反應出現的時間點也不一樣,依據發作時間的差異,可分為兩種類型:立即性藥物過敏、延遲性藥物過敏。
藥物過敏的類型
立即性藥物過敏
此類型大多在服藥後數小時內發作,症狀表現包括蕁麻疹、血管性水腫、全身性過敏反應。常見誘發藥物有盤尼西林類 (penicillin)、頭孢菌素類 (cephalosporin) 及磺胺類 (sulfonamides) 抗生素,高血壓用藥如鈣離子阻斷劑、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NSAIDs)、顯影劑、麻醉藥劑等。
蕁麻疹的皮膚表面會出現膨脹狀的疹子,甚至伴隨紅腫、發癢,這類紅疹通常會自動消除,也可能因為再次接觸過敏原而復發。
血管性水腫常合併蕁麻疹出現,差別是腫脹的部位為皮膚深層,常發生在眼皮、嘴唇、外生殖器、腸胃道內等,若發生在呼吸道時,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而危及生命。
全身性過敏反應屬於較嚴重的情況,短時間內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、胸悶、休克,甚至有致死的可能。
延遲性藥物過敏
可能發生在數小時或數日之後,或服藥後兩個月內皆可能發生。常見誘發藥物有盤尼西林類及磺胺類抗生素、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NSAIDs)、抗癲癇用藥卡巴氮平 (carbamazepine)、降尿酸藥異嘌呤醇 (allopurinol)。
其中,發疹型反應及固定型藥物疹較為常見,因服藥時間與發作時間相隔較久,因此常被一般民眾忽略。
發疹型反應
也常稱為藥物疹或丘斑疹,初期症狀以散發狀小紅斑及丘疹為主,接著演變為瀰散性紅疹。初次服藥的過敏發作時間約為5-10天,再次發作時,會在服藥後1-3天內出現症狀。
固定型藥物疹
患者每次服用同類藥物時,過敏反應會重複出現在相同位置的藥物疹。常在給藥後24小時內出現圓形的紅紫色斑塊,可能伴隨搔癢或刺痛,嚴重時可能演變為大水皰。
另外,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也是致死率較高的類型,統稱「嚴重型皮膚藥物過敏反應 (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, SCAR)」,包括:
- 史帝文生-強生症候群 (Stevens-Johnson Syndrome, SJS)
- 毒性表皮溶解症 (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, TEN)
- 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 (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, DRESS)
- 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皰症 (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, AGEP)
史帝文生-強生症候群與毒性表皮溶解症,屬於較常見的嚴重藥物過敏類型,兩者的差別在於皮膚脫落的程度,小於10%時為史帝文生-強生症候群,大於30%即是毒性表皮壞死症。
兩者在發病前都可能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,如發燒、喉嚨痛、唇部腫脹等,接著黏膜出現發炎、皮膚脫落壞死的情況,更可能因為肝、肺、腎等器官遭受破壞而產生致死的併發症。史帝文生-強生症候群的死亡率約為5-10%,毒性表皮壞死症則為40-50%。
常見誘發藥物以抗癲癇藥物 (anti-convulsants)、降尿酸藥 (allopurinol)、抗生素 (antibiotics) 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NSAIDs) 最為常見,兩者也是藥害救濟基金會每年補助最多的病症。
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
特點為廣泛性的全身紅疹,演變為脫落性皮膚炎,且伴隨發燒、嗜伊紅性白血球上升、淋巴腫大,甚至侵犯內在器官,如影響肝臟機能,造成猛爆性肝炎。
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皰症
特點是出現數以百計無菌、非毛囊、針頭大小的膿皰,這些膿皰亦可能伴隨水腫,發病期間也常出現發燒、血液嗜中性白血球細胞增加。若能及早診斷,停用可能致敏的藥物,情況就能逐漸改善。
藥物過敏嚴重度可大可小,仍須留意
雖然大多數的藥物過敏都是輕微的症狀,只有極少數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,甚至危及生命。但平常還是要認識自己使用的藥物,並按照醫囑的劑量和時間服藥,不任意停藥、換藥、加藥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。
也要提高警覺性,藥物過敏的發作時間可快可慢、嚴重度可大可小,若服藥後有皮膚紅疹、口腔喉嚨不適、眼睛不適、發燒、頭暈昏眩、呼吸困難等疑似過敏症狀,應立即回診請醫師評估是否為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。
如果已知對某些藥物會過敏,為避免再次誤用而導致嚴重的藥害發生,可以將藥品名稱註記於健保IC卡,或是利用藥物過敏紀錄卡,連同健保卡隨身攜帶,就醫時主動告知醫療人員過敏史,才能確保自己的健康,不再發生過敏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