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,當內臟脂肪過多會提高罹患高血壓、脂肪肝、糖尿病,以及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風險,而雖然內臟脂肪相當容易堆積,卻也是比較容易消除的脂肪,因此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,就有助消除內臟脂肪。
你聽過「脂肪胰」嗎?
當攝取過多的熱量,就會造成脂肪堆積在內臟、不應該出現的地方,因此也被稱作「異位性脂肪」,它不會影響我們的外觀,卻會破壞正常的臟器功能,讓我們生病。但除了大家熟知的脂肪肝外,你知道也有「脂肪胰」嗎?過去較常聽到脂肪肝、卻鮮少聽到脂肪胰,主因是肝臟比較容易被檢查到。胰臟的位置在後腹腔,腹部超音波不容易看到,即使看得到,也很難看到完整的面,所以一直被忽略。
不過隨著超音波儀器的進步,脂肪胰愈來愈有機會被看到。目前醫界仍是以定性方式來判斷有或無,還沒有辦法比照脂肪肝訂出輕、中、重度。
脂肪胰與糖尿病相關?
根據臺大醫院一項研究,有50%的脂肪胰患者會有糖尿病,顯現脂肪胰與糖尿病強烈相關,而統計參與健檢的人來看,脂肪胰的盛行率約有16%。
胰臟有脂肪,與脂肪肝類似,是一個健康的警訊指標,代表背後可能潛藏其他疾病或未來有較高的特定疾病風險。而胰臟有內、外分泌腺前者主要分泌胰島素及升糖素;後者會分泌脂肪酶、蛋白酶幫助消化,因此如果胰臟有不正常的脂肪堆積,就會影響消化功能,也會導致胰島素不正常分泌,所以會有高血糖,甚至造成糖尿病。
當長期吃太多精製糖、果糖或精緻澱粉,超出了肝臟所能儲存的肝醣空間,多餘的糖分就只好變成脂肪堆積起來。而糖變成脂肪堆積起來,就需要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,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胰臟過勞及胰島素阻抗,血糖更難降下來,「就會造成更多的糖堆積在肝臟與胰臟,互相影響。」
此外,研究發現,有脂肪胰者往往也是代謝症候群的好發族群,每增加一個符合代謝症候群的因子,有脂肪胰的機會就愈高。
有脂肪胰怎麼辦?
- 應進一步了解有無糖尿病家族史,若有,未來罹患糖尿病風險較高,建議定期檢查、保持良好生活飲食習慣。
- 檢視自己是否已有代謝症候群,若有,應控制相關指標。
- 檢視自己是否為肥胖一族,若肥胖應減重。
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改善?
想要打破這惡性循環,還是要從源頭做起,也就是減少「精緻糖」及「精緻澱粉」的攝取。那麼,要如何進行飲食控管呢?
糖的部分要特別注意水果,台灣是個寶島有許多甜度高的水果,如芒果、鳳梨、香蕉等,吃的時候記得控制份量,而含糖量低的水果包括蘋果、梨子、芭樂等,則是比較適合攝取的水果。
澱粉的部分,則是可把精緻澱粉換成原型澱粉,但如果有減重需求,原型澱粉還是要適量攝取。
此外,研究發現,想要消除內臟脂肪,飲食控制比運動會來得有效非常多,因此主要還是飲食控制,有沒有運動的差別並不大。但「7分靠飲食、3分靠運動」,想要更健康的瘦下來,運動還是有其必要性,且多運動對身體絕對是有好無壞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