姿勢不良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,這個習慣在年輕時或許不會有什麼病症出現,但一旦上了40歲,壞習慣所產生的毛病就會一一找上門。若發現背部或臀部痠痛僵硬疼痛難耐,且在早晨特別明顯,或可能在半夜因疼痛而醒過來,起床活動後症狀則會逐漸減輕,可能就必須考慮「僵直性脊椎炎」之可能。
僵直性脊椎炎是什麼?
僵直性脊椎炎與患者免疫系統失控有關,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,好發於20至40歲的成年人,男女比例約為3: 1,在台灣大約1000 人中會有1到4人得到僵直性脊椎炎。因發病時多為青壯之年,因此常被誤以為是單純的腰酸背痛,或運動傷害所致,因而延誤就醫。
出現這6個症狀別輕忽!
而僵直性脊椎炎通常會有明顯的家族病史,但除了遺傳因素之外,下列初期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、誤判,民眾得多加留意,否則若長期未治療,患者會因脊椎韌帶、關節鈣化、脊椎沾黏變形,嚴重時可能因此駝背、抬不起頭,甚至無法行走。
腰痠背痛
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,尤其是下背部有僵硬感、疼痛,在運動後較舒緩,休息後反而感覺較痛。
晨間僵硬
早上起床下背特別疼痛,甚至身體僵硬起不了床,持續30分鐘至一小時。
莫名疲累
就像長期處於「重感冒般」的疲累感,補眠也無法緩解,嚴重時甚至整個人提不起精神、充滿無力感,恐怕會影響職場上的觀感。
虹彩炎
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指出,台灣約有三至四成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會併發虹彩炎,臨床症狀會出現眼睛紅腫充血、視力模糊等,若延誤治療,恐造成瞳孔變形、青光眼等問題。
著骨點發炎
有些病患會出現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及足底筋膜疼痛,不少病患容易被誤診為單純的足底筋膜炎,但一般年輕人其實很少會有足底筋膜炎,所以要觀察是否有其他症狀才能確診,通常也會伴隨身上其他肌腱發炎,像是出現長期胸痛的狀況,就是肋間肌著骨點發炎。
關節發炎
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除了脊椎病變外,也可能會有周邊關節炎,常侵犯下肢關節,如髖關節,膝關節及踝關節。
適度運動,可防脊椎沾黏
一般疼痛通常會「越動越痛」,但僵直性脊椎炎卻是「不動才會痛」,因此建議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,也可適度運動,免脊椎沾黏、降低發炎現象。其中以游泳與柔軟體操為最佳,可以改善脊椎關節活動度、增加肌肉力量及增進胸部的擴張,以預防脊椎的變形。
只要及時診斷、遵循醫囑、規律用藥,妥善控制僵直性脊椎炎並不難,依舊有機會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,民眾千萬別灰心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