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,其俗話說節氣「處暑」,少辛、多酸來養陰,「處」這個字是「終止」的意思,意指今年夏天的暑氣即將結束,而準備進入秋天的季節。
秋「燥」防口乾舌燥、流鼻血
在中醫想法中,每個季節都會有一些常見的疾病,像在夏天身體可能常因濕氣,影響腸胃運轉,而秋天的養身重點則須注意「乾燥」的狀況,燥血會侵害身體,讓皮膚變得乾癢,口腔、鼻腔的黏膜也會變得比較乾,產生口乾舌燥、流鼻血、乾咳的症狀,在排便方面一樣會變得較乾,有便秘情形。
如何補養身體?
那麼,要如何避免燥血,補養身體呢?那就需補充一些潤燥、滋潤的食補,像是銀耳、菠菜、蜂蜜等都可以,加上前述提及「少辛、多酸來養陰」這句話,就是要提醒大家,要避免吃辣,辣有發散作用,會使身體發汗,在夏天可以吃一些,排除身體的水濕去開胃,但在相對較乾燥的秋天,就不應吃過多的辣,會傷害身體陰份的危險。
多酸指的是多補充酸性的食物,像在古代曹操行軍時,因為沒有水分導致軍心渙散,長官則提及前方會有很多梅子樹,大家一想到梅子就自然而然分泌唾液,也就是成語「望梅止渴」的故事。因此,在古代就發現,酸性食物能滋潤身體,在秋天是非常好的食材。
中醫師也特別推薦,一個簡單的食補「葡萄膏」,非常適合在秋天食用,可至《在自製葡萄膏2吃法 降血壓、除燥,更能養顏美容!》文章中查看,準備食材與料理步驟都有為大家詳細整理囉!
最後,在暑氣結束、秋天初來時,要記得少吃點辣、多吃點酸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