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,其節氣「寒露」需要防寒涼,因為隨著季節進入秋天,氣溫會慢慢下降,使得血液循環變差,影響到氣管、心血管,中醫師藉此提醒民眾在這個節氣,該如何養生、如何預防疾病上身。
節氣寒露須注意哪些疾病?
氣管、心血管、肺部
對人體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呼吸道、氣管的部分,要注意過敏性鼻炎、氣喘,小朋友要注意慢性支氣管炎,老人則是要留意罹肺炎。對於血液循環也有影響,所以也要小心心血管疾病,中風的問題。
關節疼痛
中醫想法裡,風、寒、濕三個東西夾雜在一起會變成痹痛,所以在天氣較寒冷的季節,關節疼痛也很容易發作,大家要注意可能會有雙腿僵硬、無力、膝蓋痛、腰痛,或者肩膀會有一些五十肩、肩周炎,甚至是落枕問題。
經痛、頭痛
在季節隨著天氣轉涼,大家都會記得多穿點衣服,但常會忽略下半身的防寒,老中醫也曾提醒女性朋友,盡量穿長褲不要穿裙子,因為十二經絡裡面的肝經,是從腳掌、腳底的穴道,順著兩隻腳往上走,接著會經過生殖系統。
所以如果沒做好下半身的禦寒工作,很容易讓肝經受寒,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女性經期來時,會讓經血顏色變得較深,出現血塊、經痛、頭痛的症狀。這都是因為子宮寒、肝經受寒所致。
如何養生?
古人提及「寒露腳不露,熱水泡腳、勝吃補藥」,意指簡單的泡腳,就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活絡經絡,在清朝有個名將叫曾國藩,他為了處理朝政非常忙碌,但他堅持每天要做兩件事,一是早起、二是常用熱水泡腳,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養生方式。在泡腳時加入一點米酒、薑絲、薑片能讓效果更好。
除此之外,古人也發現藉由「登高」、「爬石階」、「爬山路」,能促進血液循環,讓筋骨更活絡,這也是一個相對健康的養生方式。在飲食方面則可吃較能活絡筋骨的,像是木瓜、絲瓜、韭菜等。
所以,大家在這個時節,記得多多登高、運動,用熱水泡腳,讓身體更健康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