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以下的學生已於9月初開學,除了面臨新冠肺炎的威脅,秋冬季節還是流感好發期,根據疾管署規劃,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,然而國內還持續在接種新冠疫苗,兩者可能會撞期,屆時該怎麼安排?
目前12-17歲學生可能有望在9月中旬接種BNT疫苗,到時兩種疫苗的接種對象可能重疊,該怎麼安排呢?對此,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,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(ACIP)專家曾建議,應該「接種兩劑新冠疫苗」後再接種其他疫苗,但近期參考其他國家作法,建議改為無論哪一種疫苗,和新冠疫苗接種間隔7天即可接種。
然而短時間接種兩種疫苗,如果出現不良事件,應該如何認定是哪一款疫苗?莊人祥表示,就是為了避免疫苗交叉反應,以及不良反應難以釐清,才會定出7天間隔。
流感疫苗有哪些副作用?
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接種後之注射部位疼痛、紅腫,少數的人會有 全身性的輕微反應,如: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痠痛、噁心、皮膚搔癢、 蕁麻疹或紅疹等,一般在發生後 1-2 天內自然恢復。嚴重的副作用,如立即型過敏反應,甚至過敏性休克, 發生機率非常低。其它曾被零星報告過的不良事件包括:神經系統 ( 如: 腦脊髓炎、Guillain-Barré 症候群等 ) 和血液系統症狀,但統計上這些副作用發生機率極低。
哪些狀況不建議接種流感疫苗?
- 已知對疫苗成分嚴重過敏
- 過去注射流感疫苗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
- 小於六個月的嬰兒
- 經醫生評估不適合接種者
若正處於疾病急性期不適者,則建議延後接種,曾經接種流感疫苗,六週內發生過多發性神經炎者,也需與醫師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