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節入秋後,氣候逐漸轉涼、夜晚時間拉長,舒適浪漫的場景,讓人不免悲淒起來……。
秋冬時節易產生「季節性情感疾病」,若心情常感到低落,睡眠、體重有發生變化,對事物也失去興趣,就要小心憂鬱、抑鬱等精神疾病悄然上身。人的身心狀態或多或少會受到季節交替,氣溫濕度所影響,其中更多是在秋冬有「憂鬱」的狀況,只不過多數民眾知道身體不舒服要看醫生,但心理出現困擾時,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該要正視或治療,因而延誤治療,令病情嚴重。
如何診斷定義有「憂鬱症」?
根據憂鬱症的診斷定義,患者會有心情低落、興趣減低,也會影響睡眠、改變食慾或每天都覺得身體疲累等徵兆;臨床上,常見的身體症狀還包括,胸悶、心悸、腸胃不適、肌肉緊繃或酸痛、頭痛、頭暈等症狀。
防鬱5招 維持身心健康
若大部分時間有上述病徵,建議應尋求專業醫療治療,要是仍在稍有感受,相關症狀尚不明顯,民眾則可透過「防『鬱』5撇步」來防治憂鬱症和維持身心健康。
- 足夠的休息及睡眠:每日睡7至8小時
- 多做運動:每周至少運動3次,每次約30分鐘,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的方法,運動後大腦會分泌令人開心愉快的腦內啡
- 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: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,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
- 適時找人傾訴:遇到苦惱及困擾時,應向信任的人傾訴心情,及時發洩才不會抑鬱過度
- 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:試著以不同角度(正面樂觀的態度)看待事情,才能讓自己快樂,快樂能提升個人能力、流露自信、視野擴闊,對工作充滿熱誠,令生存富有意義。
憂鬱患者易在秋、冬季節惡化
而情感性疾患患者更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變化,例如憂鬱症症狀易在秋、冬惡化,躁鬱症的躁期則在春天好發。在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對平時確實會多一些,在此時節,病人切勿停用精神科藥物,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。
平時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,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症狀,一發覺有變化就盡快就醫,家人亦應多關心病人情緒及症狀,適時協助就醫,避免精神症狀復發。
最後,鼓勵民眾平常應多關愛自己,也關心身邊的人,一句問候、一個微笑都能溫暖人心;生活上心情轉個念,世上沒什麼是必需、一定或應該的,拋開一些非理性及不合理的想法,處事懂得變通,壓力自然減少,人也會變得更輕鬆和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