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目前我國的疫苗施打率超過25%,全國疫苗接種累計已經超過634萬人次,但仍有不少民眾尚未接種疫苗,且對於施打後的副作用感到緊張害怕,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,在臉書上發文為大家解惑,疫苗副作用與保護力是成正比的嗎?
副作用越大,保護力就越好嗎?
很多民眾都覺得疫苗的副作用越大,就代表保護力越好,但是目前科學家們,尚未有定論。在疫苗引發的起初免疫反應,和身體之後的長期疫苗保護力存有任何關係。他也定義了大家時常搞混的「副作用」和「不良反應」,其實這兩者根本不一樣。
- 副作用:副作用是可以預期會有的反應,舉例來說,常見的任何打針會有局部副作用,像是紅腫熱痛這類典型、可預期且輕微的反應。
- 不良反應:任何不可預期、不想要或是過度的反應。
- 罕見副作用:依據國際醫療科學組織會議(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, CIOMS;http://www.cioms.ch/) 的分級方式:
極常見:≧10%
常見:≧1 且<10%
不常見:≧0.1 且<1%
罕見:≧ 0.01 且<0.1%
極罕見:<0.01%
未知(無法以現有資料推斷)
市場藥品的仿單(藥品說明書)也多依循這規則編寫。
黃軒也引用了發表在新英格蘭國際醫學期刊,表示16歲至55歲民眾接種COVID-19疫苗後,約有50%在第二次接種後出現頭痛症狀;而接受安慰劑的人則有25%會頭痛。像頭痛這種常見的副作用症狀,施打疫苗或安慰劑都會出現,所以「很難確定的將它們只歸因於疫苗。」
更根據日本「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調查」指出,在熊本綜合醫院內,施打輝瑞BNT疫苗的醫療人員有約220人,研究顯示,接種後產生的副作用與「體內中和抗體含量多寡,幾乎沒有關係」,雖然女性接種後所產生的中和抗體量比男性多,但副作用不會因此增加。
常見的9大副作用
黃軒更表示,任何藥物、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最多不過幾千人,所以沒辦法藉此查出發生率低於十萬分之一的副作用。事實上,除了COVID-19疫苗之外,民眾從小到大注射過的疫苗、吃過的藥物,其實也都有副作用。
而常見的9大副作用囗訣為:一疲二發三嘔噁四疼痛
1. 一疲二發:疲倦、發燒、發冷
2. 三嘔噁:嘔吐、噁心
3. 四疼痛:注射部疼痛、肌肉疼痛、關節疼痛、頭痛
為什麼會有副作用?
黃軒分兩部分解釋,一為「很多內含物」,比方說mRNA疫苗的莫德納(Moderna)和輝瑞(Pfizer)除了含有mRNA,也含有各種不同的脂質、鹽、糖以及(在莫德納的情況下)酸和酸穩定劑,這些疫苗或藥物的不同內含物能使疫苗穩定進入人體後,對免疫系統產生反應。
二為「細胞的反應」,體內的中性粒細胞 ( Neutrophile ) 或巨噬細胞 ( Macrophage ) 會注意到疫苗中所含的內含物,並對這些「異物」產生細胞激素的反應,進而出現發燒、寒顫、疲勞及肌肉疼痛等的情況,其實只要有異物進入體內,身體就會發生這種細胞反應。
因此,副作用是對「注射藥物進入人體」後的正常反應,「都由我們自己內生的免疫反應所導致。」
至於大家從小到大其實也打過不少疫苗,黃軒表示大家可以活那麼久,比古人更長命,這些都是疫苗接種救了我們。既然是疫苗注射,當然都會有其副作用,不是嗎?而我們不也都經歷過這一堆的副作用,安全活到現在。
所以,「如果輪到你了,就快去打疫苗吧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