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一年目前能診斷出患攝護腺癌的人數高達五千多人,且死亡人數為一千三百多人,攝護腺癌是男人特有的癌症,又稱前列腺癌,常好發於60-70歲。前列腺在男性膀胱底下,接著是尿道,所以當解尿時,必須要透過膀胱收縮,經過前列腺才會到尿道口。
攝護腺癌不會造成死亡?
在坊間常流傳得攝護腺癌並不會造成死亡,這句話說對了一半,這全要看罹患的期別,因為如果得到的是屬低度惡性,或極低風險的攝護腺癌,放個二十年都不會造成臨床症狀,但如果屬中度以上,或高度惡性攝護腺癌,病變就會轉移。
哪些人易得攝護腺癌?
一、有家族史
一旦家中有確診為攝護腺癌的男性,四、五十歲過後就需多注意,定期做PSA篩檢檢查
二、沒有做篩檢的人
三、有慢性攝護腺發炎的人
有論文研究指出,有慢性攝護腺發炎的人,得攝護腺癌的機率較高,但常聽見的前列腺或攝護腺肥大,與攝護腺癌其實並無連帶關係,有肥大的狀況並不一定會得癌症。
四、高脂肪飲食的人
除了易得攝護腺肥大外,有一些佐證證實得癌的機率也相對高
泌尿科醫學會建議50歲後 應每年做一次篩檢
初期的攝護腺癌沒有太多症狀,它必須要到骨頭轉移時才易發現,最常轉移到中軸骨、腰椎、胸椎、頸椎、骨盆腔,但隨著目前篩檢越趨普遍,泌尿科醫學會建議五十歲過後能做三檢查提早預防 。
一、PSA抽血篩檢
建議每年做一次篩檢,主要為觀察數值增減的狀況,以數值來看PSA4以下罹患機率不高,介於3-4之間為有機會,4以上則為罹患機率高,而根據文獻如果在五、六十歲測出來,PSA小於1以下,就幾乎不可能得到攝護腺癌。
二、直腸超音波檢查
主要為檢查攝護腺的形狀有無異常
三、肛門指診
泌尿科醫師在門診時,會透過觸摸攝護腺,檢查有無硬塊
攝護腺癌的臨床症狀
泌尿科醫師大多會根據三個準則,去挑選適合的治療方式:
一、以PSA數值區分
4≤PSA ≤10低度惡性
10 <PSA <20中度惡性
PSA ≤20高度惡性
二、以指診觸診
上述有提到初期並無太多症狀,如果沒有硬塊還是診斷出攝護腺癌,就屬較前期的,摸到有硬塊就屬第二期癌症,當硬塊吃到所謂的直腸時,就已屬第四期了
三、切片的格里森分數
由病理科醫生,根據細胞的分化型態所給的分數,最高分為10分
6分以下低度惡性
7分中度惡性
8分以上高度惡性
各期別的治療方式
若在非常早期就診斷出攝護腺癌,需做積極監控或等待性觀察,每半年至一年做1次定期追蹤即可,而屬中度惡性以上,依醫生診斷下則可能以手術處理,在現代醫學進步下,已從傳統腹部手術、腹腔鏡手術再到達文西手術,術後不用擔心有漏尿的問題外,但記得仍需定期追蹤PSA數值,觀察是否還有癌細胞殘存。
而如果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,第一優先選擇為執行「荷爾蒙治療」,主要是把男性荷爾蒙阻斷,讓癌細胞拿不到養分而自然萎縮,因為攝護腺的養分是來自男性荷爾蒙,在治療失效後,才有可能進展到化療。
在現今醫療進步下,醫生有許多治療的武器,只要期別適合、病人本身狀況也允許,能選擇的治療方式非常多種,如:手術治療、荷爾蒙治療、荷爾蒙治療搭配放射治療、海芙刀治療等。
更多文章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