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以前的年代,常會把「精神疾病」與「有病、神經病」畫上等號,於是多數人對看「精神科」有很大的排斥,但近幾年人們也漸趨重視心理與精神問題,但到底何時需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?精神科與身心科、心理諮商又有何不同呢?
精神科與身心科、心理諮商有何不同?
身心科與精神科其實是同一個科別,由精神科醫師負責診療。由於民眾對「精神病」的負面觀感,「身心科」這個名詞逐漸取代「精神科」,而症狀較輕微的身心症也逐漸成為就診的主要族群。
一般身心科主要提供的服務為藥物治療,神經心理評估,以及心理諮商。其中心理諮商是諮商師們應用心理學知識及諮商技巧,為就診者提供安全接納及信任的環境,協助他們進行自我探索、覺察,進而處理心裡的困擾與挫折。因此,身心科常常會和心理諮商師合作。
身心科與心理諮商的差異,我們可從憂鬱症治療的過程中瞭解:在發作早期,屬於輕度至中度的情緒障礙,透過一對一進行心理諮商,每次約 40 分鐘到 1 小時,評估患者心理的個案需求、討論情緒調節、人際關係、家庭互動、學習困難、生涯抉擇等議題,嘗試讓患者學會自我調適。
而當患者需要藥物治療,便需轉由身心科的領域,由專業醫師瞭解患者狀況,給予適當的處方簽,幫助患者控制憂鬱症病情。隨著病症越來越複雜,腦功能受損情形漸趨嚴重,更需考慮接受精神科的rTMS與相關儀器的治療方式。
何時需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?
對於精神科患者來說,往往最難的是下定決心看醫生的那一刻,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自己出現的到底是普通的情緒低落,還是真的需要盡快治療的身心症。如果很猶豫該不該去就醫,建議可以參考以下幾種簡易的量表。
這些量表雖然很簡單,但是它們是由專家開發出來的,內容包含了很多身心疾病的主要特徵。所以,如果計算起來發現分數很高,可以鼓勵自己就醫。
-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憂鬱量表,內有青少年、大專生,、成年人三種量表:https://www.jtf.org.tw/psyche/melancholia/overblue.asp
- 高雄榮民總醫院-焦慮自我評估量表:http://www3.vghks.gov.tw:8080/pah/Evaluate2.aspx
精神科的五大迷思
1.只有精神病才需要去身心科?
大部分前往身心科就醫的原因,都是失眠,焦慮,心情不好等一般人常見的情緒困擾。由於精神疾病的盛行率不到3成,因此醫師評估後的結果常常是「沒病」,而是壓力過大,出現調適困難的現象。
2.抗壓性不足,不代表精神有狀況
如果過往類似的壓力並沒有讓您如此痛苦,代表您的精神狀況可能出問題了,需要身心科醫師根據影響生活功能的程度與時間,進行專業判斷。
3.尋求身心科協助只能拿藥吃
身心科醫師最重要的工作是「評估」患者的狀況,而且,身心科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、心理治療、行為治療與家族治療等,藥物只是其中一環,最適當的治療方式,需要醫師與您討論後共同決定。
4.身心科藥物要吃一輩子,服藥後很難戒
沒有任何一種精神疾病需要「一輩子」服藥。只要症狀穩定的時間夠長,大部分的患者都有機會減藥或停藥。有些民眾自行停藥後非常不舒服,把這種現象比擬為毒品的「戒斷症狀」,其實,您可主動向醫師提出減藥或停藥的想法,配合指示逐步調整,停藥過程就會順利許多。
5.就診身心科需要揭露很多不好的回憶
過往的負面經驗只是身心症的導因之一,通常也是遠因,而不是近因,沒有立即處理的必要。需要立即處理的是眼前的壓力,討論處理問題跟調適心情的方法。
參考來源:台灣TMS治療聯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