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家長發現會家中嬰兒,口腔內常有像是奶垢洗不掉的白色痕跡,便帶著家中嬰兒到門診看診,這才知道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「鵝口瘡」。
鵝口瘡是什麼?
正常新生兒的鵝口瘡,通常是因為出生經產道,接觸媽媽陰道附近的念珠菌,以及新生兒口腔黏膜細嫩乾燥、唾液少、抵抗力差,鵝口瘡就可能出現,但如果嬰兒不斷反覆發作,就要擔心可能是長期使用抗生素、類固醇藥物、後天免疫力低下所造成。
有何症狀?
感染的念珠菌是台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,通常是局部感染,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、舌頭及上顎。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,易與奶垢混淆,奶垢可以使用沾過水的紗布,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就可以清潔乾淨;但鵝口瘡是很難擦掉,且用力擦還可能會出現流血的情況。
若感染程度較輕微,通常無明顯症狀較不易發現,臨床上的嬰幼兒多會出現躁動不安、胃口不佳,甚至拒絕進食,不加以治療,病兆可能擴散至喉部,腸胃道而引起腸炎、肺炎,甚至蔓延全身。
如何治療?
醫生會開抗黴菌藥物,請家長將雙手清洗乾淨,將藥膏塗抹在瘡上,每日三到四次,至少需塗抹一個禮拜,值得注意的是,當白色區塊消失後,為求根治再多塗抹三天較保險。
預防方法
若是親餵的寶寶有鵝口瘡,要注意口腔內的念珠菌也會附著在媽媽的乳頭上,此時媽媽也要一同接受治療,避免增加互相反覆感染的機會。
餵奶前記得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,仔細清潔乳頭、乳暈,保持胸衣清潔及乾燥,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,例如:奶嘴、奶瓶、玩具等也要定時清洗跟徹底消毒。
最後,一般正常的寶寶得到鵝口瘡是很正常的,所以爸爸媽媽不需過度擔心,按照醫生指示用藥與預防,寶寶就可以健康痊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