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陰癌屬於第四個婦科常見的癌症,僅次於子宮、卵巢及子宮頸,約有5%的女性會有生殖道的惡性腫瘤。但外陰癌在婦科惡性腫瘤中,屬較罕見的一種,也因此容易被民眾及臨床醫師忽略。根據研究,從搔癢的症狀出現到確立診斷,平均延遲了一年。在國內外陰癌更少見,約占所有婦癌的1%,因認識不足,故更容易被病患甚至醫師忽略。
有何症狀?
大多數患者在大陰唇、小陰唇、會陰、陰蒂會出現斑塊、潰瘍、腫塊,腫塊有可能是肉質、結節或疣狀的表現,約5%的患者會有多病兆的病變。因此,外陰部、肛門周圍的皮膚、子宮頸、陰道都要進行全面的評估。而子宮頸病變的病患,高達22%的病人會有陰部惡性腫瘤。
搔癢症也是外陰癌病患常見的抱怨,尤其是外陰部皮膚病症(例如硬化性苔蘚、麟狀上皮細胞增生),因此若發現病患的硬化性苔蘚難以治癒或懷疑有病變,應行切片檢查已確立診斷。
其次陰道的出血、不正常分泌物、排尿困難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都可能與外陰癌有關。另一方面,有許多患者是毫無症狀的。
有哪些是高風險族群?
1.抽菸。
2.慢性發炎、外陰營養不良(例如:硬化性苔蘚)。
3.外陰或子宮頸的上皮內瘤。
4.人類乳突病毒(HPV)感染。
5.免疫缺陷。
6.曾有子宮頸癌的病史。
外陰癌分四期
組織學上的分類,以鱗狀細胞最為常見,約占92%,其次是惡性黑色素瘤(2-4%)及基底細胞瘤(2-3%),其餘都較極為罕見。
臨床分期可分為四期:
- 零期:指的為原位癌,第一期指腫瘤小於或等於2公分,沒有淋巴腺轉移
- 第二期:指腫瘤大於2公分,沒有淋巴腺轉移
- 第三期:指腫瘤侵犯到尿道下部、陰道、會陰及肛門,或懷疑有淋巴腺轉移
- 第四期:指腫瘤侵犯到尿道上部、膀胱、直腸或遠處轉移。
如何治療?
治療的方式仍然以手術為主,若只有稍微侵犯,做外陰切除即可,因淋巴腺轉移的機率幾乎是0;若是侵襲癌,則要做根除性外陰切除併兩側鼠蹊淋巴腺摘除術,術後若有淋巴腺轉移,則必須再追加骨盆的放射線治療。
至於晚期外陰癌,侵犯到尿道、肛門、直腸,則可用骨盆內臟器官剜除術加上根除性外陰切除及淋巴腺摘除,或者先放射線治療後,再做根除性外陰切除。
故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這個處理癌症的不二法門,在外陰癌病患一樣重要。故有外陰長期搔癢、或有腫塊、出血、異常分泌物都應及早就醫;醫師見到外陰不明原因的潰瘍、白斑、黑斑、及腫塊,皆應切片來進一步化驗,這樣外陰癌就無所遁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