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,民眾出門怕觸摸感染,無不拿出各式防疫法寶,護目鏡、手套、帽子等。但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發文表示,戴手套在賣場挑選商品,是危險的動作,可能伴隨2種風險,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呼籲戴手套不能取代洗手,最重要的防疫措施還是勤洗手,「這是不二法門,而且好過你出外戴手套呢!」

黃軒醫師在貼文提到,戴手套逛賣場看起來好像乾淨又安全,但其實是在到處散播病菌或汙染物,且新冠病毒是靠飛沫傳播,病毒並不會從物品上飛出來感染,因此戴上口罩阻擋後,剩下的危險區域就是每個人的雙手,只要沒有勤洗手,就很容易將病毒帶至眼、口、鼻可能形成接觸傳染。
防新冠病毒戴手套有效?醫師曝恐增2種風險
醫師進一步點出2種風險,他表示戴手套可能更容易傳播病毒,研究顯示,一個人戴上手套接觸電梯按鈕、購物車等區域,因為感覺不到手溼了或髒了,逛街時還會摸推車或商品,病毒可能隨著這些動作到處傳播。
第二是錯誤的安全感,黃軒指出,研究人員發現,一個人戴上手套後會以為自己乾淨、安全了,進而更「勇敢」去觸摸,但乙烯基、乳膠和丁腈手套,只有保護皮膚免受體液和某些有害化學物質侵害的功能,手套表面還是很容易聚集細菌。
更重要的是,手套使用者也可能在沾有病毒觸碰自己的身體,卻又在自認安全的情況下持續輕忽。且脫下手套後是否有做手部清潔也是個問題,也有對MRSA超級細菌的研究顯示,脫除手套後若未確實洗手,有13%的醫療人員可在手上檢測出汙染。
勤洗手最能防堵新冠病毒
除此之外,手套在構造上也並不像口罩一樣有三層設計、可吸附病毒、不允許穿透,大部分的手套可能都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細孔,即使微小也足以讓病原微生物進入,也容易被穿破。有研究顯示,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,在脫除手套後,仍有4.5%的醫療人員的手是受病毒、細菌等病原體汙染的。
所以呼籲民眾,戴上手套前後,一定都要洗手,因為一般民眾,並沒有像醫療團成員有嚴格的訓練如何安全脫手套,手更易因脫手套前後受到污染。外出時更可隨身攜帶乾洗手液,隨時噴灑雙手,這樣才會有效減少新冠肺炎感染率,保護家人與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