壓瘡是大家常講的褥瘡,而為什麼正名為壓瘡,是因為皮膚受到持續性壓力、剪力、摩擦力,所導致皮下組織、真皮層、肌肉或骨頭受傷的情形,所以也叫「壓傷」。主要是身體長期維持某特定姿勢,未定時翻身更換姿勢所致。
壓力會導致血流不循環,皮膚就沒有辦法得到充分的血流循環跟養分,慢慢就會形成傷口,人體周邊小動脈壓是 32 mmHg,四肢的微血管靜脈壓是 12mmHg,當皮膚受到持續壓力 70 mmHg 達兩小時,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改變,而且皮膚若長期持續受到較低的壓力,所產生的傷害要大於高壓在短時間所造成的傷害。
剪力是一種對於骨突處所產生的平行拉力。當剪力產生會造成表皮的牽扯,皮下組織和比較深層的血管也會受到牽扯,使得此處血循減少,依序造成肌肉層、皮下組織,最後是表皮的缺血反應。摩擦力則是因表皮的角質會因為摩擦脫去,造成表皮間起水泡和一些皮膚傷害。
壓瘡分四級
一般來說,壓瘡可分為四種等級:
第一級:皮膚發紅,減輕壓力三十分鐘後仍無法恢復正常。
第二級:皮膚開始有破皮的現象,已經傷及真皮層。
第三級:皮膚層全部受傷,已經深及皮下組織或脂肪。
第四級:深及肌膜或肌肉,甚至深及骨頭。
造成壓瘡的原因
1.身體長期維持某特定姿勢,未定時翻身更換姿勢。
2.輔助物壓迫,如:約束、頸圈、石膏、背架、支架或牽引等。
3.引流管壓迫,如:鼻胃管、尿管及胸腔引流管或膠布黏貼不當。
4.大小便失禁、腹瀉,導致皮膚浸潤造成皮膚破皮。
5.病人特定因素,如:糖尿病、血液疾病、營養不良、肥胖、水腫、循環不良、皮膚脆弱、敏感或年老等。
常見壓瘡部位
皮膚有皺褶的部位,如:雙臀之間、腹股溝、手肘,或骨頭突出的部位,如尾椎骨、肩胛骨、膝內側、坐骨等
如何預防?
1.建議每1-2小時更換姿勢,避免身體同一個部位長時間受到壓迫
2.行動不便的病人若長時間坐著時,每15-20分鐘應抬高臀部一次,每次抬高5-10秒以上
3.如果病人因為久臥,導致關節部位疼痛不能配合翻身,經由醫師同意,必要時可使用止痛藥(口服或外用藥膏)或使用輔具,如:氣墊床、水枕等減少壓瘡之產生。
4.每天檢查全身皮膚有無發紅、破皮的現象
5.保持皮膚乾爽,衣物跟床單定期清洗更換
這麼做才能減少壓力,讓血流有足夠的循環空間,讓氧氣、養分帶到組織,就能減少傷口的形成。
一旦出現壓瘡,要先找出壓瘡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長期維持某個姿勢所導致,在第一級時可靠一些減壓的方法,來預防傷口漸漸惡化,到第二級時可嘗試使用一些藥膏、敷料,來治療傷口,到了第三、四級時,可能就必須進行清瘡手術。
無論如何傷口都必須保持清潔,並按照醫師的醫囑來進行換藥,才能讓壓瘡早日癒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