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灣國健局建議成年男性腰圍應以90公分為主、女性則為80公分,若超過就屬「腹部肥胖」,「腹部肥胖」代表內臟脂肪過高,恐會影響身體代謝,造成慢性疾病風險外,背後還潛藏許多疾病。所以古代有句俗語「澎肚短命」,雖是用來罵人,但肚子大的確也會帶來不少健康的隱憂。
大家都知道,肚子過大是代謝症候群中的危險因子,會增加慢性發炎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,而隨著年紀增長,小腹可能一年比一年凸起,因此也容易忽略其他疾病找上門。
婦科疾病
尤其年過35歲的女性朋友,要特別注意小腹凸起的狀況,其實很有可能是骨盆腔裡的卵巢瘤或子宮肌瘤所造成,甚至有不少人知情,將畸胎瘤放在腹部裡多年,導致畸胎瘤慢慢長大,這樣的病例在臨床上不在少數。
婦產科醫師提醒,脂肪是軟軟的、腫瘤觸感偏硬,但除非腫瘤已長得很大,否則也很難摸出來,因此只要肚臍以下摸起來硬硬的,或摸到特定形狀,甚至本身懷疑就該到婦產科做進一步檢查,藉此確定病因也能讓自己安心。
內臟功能失常形成腹水
腹部變大也可能是「腹水」所造成,嚴重時更有如懷孕末期,肚皮會發亮,體重甚至會增加好幾公斤,站立時,下腹鼓起,躺下兩側腰際因水往低處流而膨出,肚臍外翻,甚至外陰部下肢會出現明顯水腫。此一狀況常見於失代償性肝硬化、急性肝壞死、鬱血性心衰竭、癌症、結核性腹膜炎、胰臟炎、感染性腹膜炎、腎病症候群、腎衰竭等病患身上。
內臟下垂
內臟並未被骨骼固定在一定的位置,都是藉由靭帶或膜附著在其他內臟或周圍組織上,或是藉由肌肉的力量撐在某個位置上。因此,當肌肉減弱,無力再支撐內臟,內臟就會慢慢下垂,導致下腹部凸出。而內臟隨著位置的下垂,功能也會減弱,其最容易下垂的就是胃和腸子。
腸胃蠕動不正常
其實部分胃腸蠕動不正常的人,無論是蠕動過快導致的脹氣,或是蠕動緩慢造成便祕,也常會引起腹脹導致腹圍變大,此時敲敲肚子出現像是打鼓的聲音,就代表腸胃功能出現障礙。
尿液滯留膀胱
若只有下腹部腹圍變大,需注意是否因尿液滯留膀胱所致。若是,下腹會明顯鼓脹,有壓痛,敲打時呈現濁音。病患有排尿困難的病史或因服用某些藥物造成排泄困難,尤其是老人家更需要留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