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民眾說到心臟病,就會聯想到心肌梗塞、中風等,認為多與血管中有血塊、斑塊造成阻塞有關,但事實上「血管沒有阻塞」,也可能形成心血管疾病!在臨床上至少有1/5的人動脈無明顯阻塞,卻會明顯感到胸痛,這樣的現象更常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。
四大常見「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」
一般的冠狀動脈疾病主要是通過斑塊,出現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「狹窄」或「阻塞」,但動脈即使不阻塞還是會出現其他問題,比較常見四個病因:
- 內皮功能障礙:動脈內壁的問題導致不適當的收縮
- 冠狀血管痙攣:是平滑肌細胞引起的收縮
- 微血管功能障礙:冠狀動脈小分支的功能障礙
- 心肌橋:心肌覆蓋擠壓,很常見大多數不會引起任何問題,但有些會引起胸痛和心律不整。
以上的情況仍也會引起跟「阻塞性疾病」相同的症狀,這類患者動脈「無」明顯阻塞,加上導管檢查正常,常導致不易診斷。
「非阻塞性」跟一般的心臟病有什麼不同?
這種胸痛通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,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,疼痛通常會消失,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。而冠狀動脈痙攣的特色就是它通常在休息時引起胸痛,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。其他症狀包括背部、手臂或下巴疼痛、呼吸困難、全身倦怠無力、頭暈、心悸等。
「非阻塞性」診斷相對不易
而這類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,在診斷上相對不易,其會引起內皮功能障礙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,大部分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,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吸煙、肥胖等。而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尚不清楚,但可能是由於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。心肌橋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,目前還不清楚為何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,而有些人則沒有。
如何改善?
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,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控制危險因素可以提供適當的治療。當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,醫師會先開立藥物治療。大多數患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,都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他們的症狀,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。
最後是手術,由於大部份的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並無解剖異常,所以手術通常是無效的。但若為嚴重的心肌橋可以利用手術治療,但只有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才提供,方式包括心肌剝離或繞道手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