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早晨是一起床匆忙刷牙洗臉、換衣服整理儀容,可能連早餐都來不及吃就急著出門嗎?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教授小林弘幸認為,「早上的生活方式」是最重要的,慌忙的早晨,有可能干擾到自律神經,進而影響一整天。因此,他覺得在早上只要「改變兩個習慣」,一整天就能更有精神唷!
早晨生活方式與自律神經有關?
身體在我們睡覺時,副交感神經較為活絡,而早晨是從「副交感神經活絡」轉換為「交感神經活絡」的時間點,就算什麼都不做,副交感神經活性也會慢慢下降,交感神經會上升。而後的一整天,幾乎都會持續處於這樣的狀態,直到晚上,副交感神經才會再慢慢活絡起來。
對自律神經而言,如果一起床就手忙腳亂,交感神經就會開始活躍,副交感神經馬上就不運作了。這樣會使得副交感神經瞬間被抑制,如此一來,一整天副交感神經就可能都沒什麼機會恢復。而持續興奮、緊張的狀態,會讓那一整天的血流不順,當然也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、焦躁不安、判斷力遲鈍。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,「早晨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很重要。」
改變早上「2習慣」
能讓一整天更有活力!
置入「緩慢意識」,有助調節自律神經
只要悠閒的、適度放慢行動就好,慢慢起床、慢慢洗臉,吃早餐、換衣服等等,不管做什麼都慢慢做,就是讓自律神經更順利切換的秘訣。身為現代人你可能會說,「早上就是忙,沒什麼時間」,那你或許可以嘗試將一個動作慢慢做,即使做不到,只要能改變為「緩慢意識」,即使一點點也好,自律神經就會獲得調節。
「吃早餐」是為調節自律神經平衡
說完早上的生活方式,一定要來說說「早餐」了,「吃早餐還是不吃早餐健康」眾說紛紜,但醫學教授小林弘幸認為吃早餐確實有「補充一整天能量」的功能。不過,只要不是在上午就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人,早餐其實沒有必要吃太多。
只吃優格或一根香蕉、喝杯咖啡就夠了,早上吃東西的目標是為了讓優質的血液可以運送到每個細胞,或是為了調節自律神經的平衡,飲食的基本原則是「適量規律」。吃早餐、午餐、晚餐這三餐,雖然也有「吸收營養」的目的,但把早餐想成是「為了有規律的刺激腸子」會更好。
最重要的養生秘訣是「三餐規律、適量的攝取」,如果你是不吃早餐,午餐會吃得特別多的人,建議可以早上吃一點東西,然後午餐不要吃那麼多,只要稍微做這樣的改變,就能為身體帶來很大的益處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