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大家都聽過「日本腦炎」,應該有不少人以為該疾病已是很遙遠的古老傳染病,加上近兩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大家多關注於此。但其實日本腦炎每年本土與境外總病例數仍有2-30例。像上個月才成功阻擋 Delta變種病毒株的屏東縣,近日就傳出第5例流行性日本腦炎確診案例,也是今年全國的第25例。
對此,屏東縣衛生局表示,該例為住屏東市的八旬男性,本月13日出現頭痛、噁心、嘔吐及發燒症狀,15日由家屬送至醫院掛急診,23日經檢驗確診為日本腦炎,目前仍住院治療。
據衛生局稽查指出,這名八旬老翁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,患有高血壓及腎臟病等慢性疾病,住家附近2公里範圍內並無豬舍、鴿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,偶爾前往公園散步,防疫人員已至個案居住地及活動等地點,進行懸掛捕蚊燈,誘捕病媒蚊及噴藥等緊急防治措施,同時加強對附近民眾之衛教宣導及適齡幼兒疫苗催注。
日本腦炎是什麼?
一種由病毒感染的疾病,主要是以蚊子為病媒,在台灣地區的病媒蚊除了三斑家蚊外,還有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。豬是主要中間宿主,一旦被病毒感染,病毒便會在豬體內繁殖,而蚊子叮咬豬時便會吸入病毒,並在蚊子體內繁殖,當蚊子叮咬人後,人便會受到感染。除了豬以外,其他動物如:牛、馬、狗、貓也會被感染成為中間宿主。慶幸的是,目前不曾有過人傳染給人的案例。
流行季節為何?
流行季節主要在每年5~10月,病例高峰通常出現在6~7月,其典型日本腦炎的潛伏期約5至15天。主要好發於小於十歲的小孩,但老年人若不慎感染,其後果很嚴重。
有哪些症狀?
日本腦炎患者通常在經過5至15天的潛伏期後出現臨床症狀,其典型的病況可分為四個時期,依序為:前驅期、急性期、亞急性期、恢復期。
日本腦炎病毒一旦進入腦中會直接破壞腦組織,潛伏期約一至二星期,病人接著會有高燒、頭痛、嘔吐、頸部僵硬,嚴重者可造成意識模糊、昏迷、抽筋、運動障礙,甚至發生急精神症狀。而因為病毒只會侵犯腦膜,有時會引起腦膜炎,症狀有發燒、頭痛、嘔吐等症狀,經過七至十天後,逐漸恢復正常,很少會出現後遺症。
急性期常會產生併發症,如吸入性肺炎、尿路感染及褥瘡等。若病人在急性期產生神經症狀,約有半數會持績留下輕重不等的後遺症,包括肌張力不足、肢體癱瘓、腦性麻痹、智力不足、視力、聽力及語言障礙等。
就診時機
當有高燒、頸部僵硬、意識不清、甚至發生抽筋及昏迷時,應至急診室求診;而若有高燒、頭痛、嘔吐、食慾不振及活動力變差時,應至門診求診。
如何預防?
- 依規定時程接種日本腦炎疫苗。
- 居家預防:家中應裝設紗窗、紗門,睡覺時最好使用蚊帳,避免蚊蟲叮咬。
- 改善住的環境,保持良好衛生習慣,減少病媒蚊的孳生。
- 做好個人保護措施:應避免在黎明和黃昏等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,於豬舍、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的附近活動;並宜穿著淺色的長袖衣褲,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生署核可的防蚊藥劑,以降低感染的風險。
預防接種建議
目前政府提供出生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受2劑疫苗注射,其間相隔2週,隔年再接種第3劑,並於小學一年級時再追加接種第4劑。
此外,很多疫苗保護力並不是永久,雖然很多成人在小時候施打過日本腦炎疫苗,但仍有感染日本腦炎的機會,感染腦炎之後有一定的死亡率,也會造成一些神經方面的後遺症,提醒民眾一定要小心注意。
更多文章:
被「蚊蟲叮咬後」這些行為不要做 以免傷口感染釀蜂窩性組織炎!